9.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,如何妥善应对?
大家好,今天我们来聊聊,如何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冲突?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,怎么办?
1
父母常常对我们有很多期望,期望我们读某个专业,期望我们从事某种行业,期望我们在某个城市工作,期望我们走某条人生道路。
我不知道你们的父母,单说我的情况,我爸是把自己人生的梦想,寄托在孩子身上的。他把子女的人生,当作自己人生道路的延续。
我无意批评他。我自己所选的路,虽然有很多不合常规的地方,但都在我爸的梦想的范畴之内。那么一切都是完美的,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他的期望,也从来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。即使我突兀地改掉高考志愿,即使我贸然决定去跨考,也都没有偏离父母的期待。我的爸妈连犹豫都没有一下,立刻就同意了。
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,大多数人做决定时,升学、工作、生活、婚姻,家人的意志,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。他们希望你考公务员,希望你回到父母的身边,希望你早点结婚生子。并且,他们把这些「希望」,以「要求」甚至「强迫」的形式,表达出来。
——我无意批评父母。毕竟,我们爰爱父母,我们希望他们开心,他们的很多心愿,我们也很愿意去努力、去实现。
那么这个平衡该如何把握呢?
2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,提出了一个概念,叫做「人生课题」。
什么是「课题」?简单表达就是,这个到底是谁的事儿。比如,我的作业,是我的「课题」;批改作业,是老师的「课题」。
大家各司其职。
以我前文举的例子来说,父母往往会把孩子与自己的人生课题,捆绑在一起。
有些父母喜欢说:
我是为了你好。
我这辈子就是为了你而活的。我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、让你快乐幸福。
这种爱看起来伟大而无私,其实归根结底,是为了传达:
“我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,你也要为我想想啊。”
这么说有一些刻薄。我无意否定父母的爱,确实存在真正无私的部分,而且绝对不少。但不得不承认,在这种情境中,这种「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」的表达,是带有期待的成分的,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权利干涉,甚至决定孩子的人生课题。
这是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文化带来的宿命般的困境,我们每个人都身陷其中,避无可避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给出了解决困境的方法:我们必须从“这是谁的课题”这一观点出发,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。
如何区分?只需要一个标准:
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?
也就是说,我们要做的,是为自己的人生课题做决定,承担自己所做的选择的后果。如果我们所做的选择,违背了父母的期待,让父母感到失望,这些情绪,不是我们的课题,而是父母的。他们需要自己去消化这些情绪,而不是由我们,通过改变自己、满足他们,让这些情绪不存在。
我们处理我们的课题,他们处理他们的课题。不要把彼此的人生捆绑到一起。
3
很明显,这并无法彻底地、完美地解决矛盾。过于精确、冷血了。但是,请你务必先接受这个患维,并学会不断应用在渚多情境之中。它已经能够解决你人生中诸多的选择困境。
然后我们继续探讨。如果你做出了选择,比如考研,比如和某人在一起,比如丁克,当真只是属于你自己的课题么?父母不需要为此承受结果、承担责任么?
当然不是,可以从这种角度进行患考:
当这个课题,对你的影响程度,远远多于你的父母,这个课题,更多是需要你来负责,需要你付出努力来解决问题,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说,这是我的课题,我拥有它的决定权。而由此带来的失落乃至失望,是属于我父母的课题。
虽然我也不想,但我只好如此。这就是世界和人间的法则。「彻底解决问题」,本就不可能存在。人只能在复杂的形势中,尽力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。
再有,这个困境真的无从挣脱么?一定程度上,是可以得到改善的。
我自己的意愿,也并不是刚好都走在父母期待的轨迹上。而是,随着我从小到大,所做的一切决定,都有了不错的结果,父母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自由,我有了更多的话语权。说真的,我父母对我有绝对的信任。
所以,另一个建议是:
首先,让他们看到你决意独立处理人生课题的态度。态度在先。
然后,让他们看到,你可以处理好自己的课题。
渐入佳境,良性循环。
4
实际上,「人生课题」这个概念,能够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我想再罗列几点:
1>
如果你在考研,别人复习得怎么样,你能不能考上,都不是你要考虑的课题。你的课题,只有学该学的,做该做的,在能够努力的地方,都尽量努力。
2>
不会拒绝别人,不想让别人失望,是因为你试图承担别人的课题。
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要遭遇困顿、经受摧残的,你要建立自己的边界感,那是属于他们的痛苦,不应该你来负责。你有你自己的,关于痛苦的课题。这很公平,童叟无欺。
3>
亲密关系中,要把自己作为重要的课题,有人生方向、兴趣爱好,内心和生活都充实,诸如此类。他人同样重要,但首先自己也很重要。
把自己作为课题的重心,让亲密关系变为吸引;而把他人作为课题的重心,则会让其变为一场追逐。孰优孰劣?
另外,我的意思不是只爱自己,更不是不重视他人,而是:实际上,把自己作为人生课题的重心,才能持续地更好地对待他人。
总结
好,总结一下我们今天都聊了什么吧。
在升学、工作、生活等方面,父母对我们有很多期望和要求,有些与我们的主观意愿发生冲突。要改善这种困境,重要的是做好「课题分离」,弄清楚哪些是需要自己负责的课题,哪些是属于父母的课题。
区分的标准,是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,最终要由谁承担。
如果我们所做的选择,违背了父母的期待,让父母感到失望,这些情绪,不是我们的课题,而是父母的。他们需要自己去消化这些情绪,而不是由我们,通过改变自己、满足他们,让这些情绪不存在。
我们处理我们的课题,他们处理他们的课题。不要把彼此的人生捆绑到一起。
但是,课题属于谁,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。当这个课题,对你的影响程度,远远多于你的父母,这个课题,更多是需要你来负责,需要你付出努力来解决问题,那么,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说,这是我的课题,我拥有它的决定权。而由此带来的失落乃至失望是属于我父母的课题。
首先要让父母看到你决意独立处理人生课题的态度。态度在先。然后,同样基至更为重要的是,你要通过自己的行动,让父母意识到,你可以处理好自己的课题。这样,你便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话语权。
「课题分离」的思路,可以应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。
Preview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