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人生没有过渡,这些障碍正是我们的生活
大家好,今天我们来聊聊一种常见的人生态度,这种态度是:总把眼下的生活,视为一种过渡,是抵达某个目标所要忍受的阶段,却从不把它当作生活本身。展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,以及这种态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。
1
每次看到武汉大学相关的信息,我都会一顿失落。
高考报志愿时,网上确认前5分钟,我把武汉大学改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。其实只是一时头脑发热,甚至找不到具体的清晰的理由。后来我常常在别人的朋友圈中,看到珞珈山、樱花、樱顶、樱花诗赛、中文系,总会觉得,武汉大学太浪漫了,当时不该改志愿的。
哈工大的校训是「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」,它严谨务实,也的的确确做出了很多科研上的成绩。我十分敬重、钦佩我的母校,发自内心地为它感到自豪。但,无法回避的是,哈工大并不符合我的性情。
我不擅长,也不喜欢与实验室、数据打交道,不是个能够坐得住的人。虽然是个理科生,但脑袋里却有一堆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在哈工大读化学系的四年,我得过且过,浑浑噩噩,很少从眼下的生活本身获得欢愉。那会儿毕业的时候,大家在饭桌上、路上、车站里,不停地掉眼泪,为离别哭,为自己的青春哭。我一次都没哭过,也没有一丝难过,心里想着,快点让我离开这个地方吧。
迫不及待。
我急于否定人生中的这四年,而其中最后的一年,也就是我为考研中文系做准备的时日,我更是把它视为一种「过渡」。它是我从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,但它绝不是我认可的生活本身。
这些日子忙碌、痛苦、挣扎,但是没关系,等我熬过这段时间,等我去了中文系,我理想的生活便会开始。
2
后来我发现,我的人生中,常常怀抱着这样的想法。
高中的时候我觉得不开心,便想着,等捱过了这三年',等到了大学我就可以自由地生活了。如果三个月后有个考试,这段日子过得颠倒、压抑,我会开导自己,这三个月暂且这样,等考完这个试,我便可以......
在这些日子,吃什么、做什么、穿什么,都可以随意对待;心情什么的,也不试图去做出改观;和什么人在一起,自己的兴趣爱好之类,都想着,等这段时间结束,再认真开始。因为抱着「过渡」的想法,我把眼下很长时间的「不愉悦」和「不正常」合理化,认为它不是我的生活,需要尽快远离。
我认为,我真正的生活,是在某个重要的节点之后等待着我。持着这样的心情,过去人生的每一段时光,我并不真正身处于当下,而是生活在「未来」。
大四快毕业的时候,有人在我们那个杂志社团的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,大意是:
老师谈起在德国有些人待上十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。作者惊叹:那么久啊!等拿到学位回国教书或工作,都已经三四十岁了。
老师说:就算你不去德国,有一天,你还是会变成「三四十岁」,不是吗?生命没有过渡,不能等待。在德国的那十年,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。
任何一个你视为「过渡」的阶段,比如漫长的读书生涯、漫长的加班、漫长的忙碌、漫长的高强度学习,都只是你主观定义了它的「过渡」性质。正是因为这种轻视,你很少真正地、快乐地、充实地拥有你的人生。
你从来没有充分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,因为你真正想的是为了能做别的事而干完这件工作。你就像是在生活的表面上掠过。(吉姆·洛尔《精力管理》)
无论眼下是怎样的状态,它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。事实上,你所身处的,拥有种种问题和矛盾的、等待着被度过的现在,和你所假想的、未来的理想生活,并没有什么差别。
3
电影《午夜巴黎》的男主角吉尔,总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,是最好的时代。海明威、菲茨杰拉德、毕加索,文学和艺术的大师们,在巴黎创作和生活,浪漫,诗意,热烈,美好。导演伍迪艾伦让吉尔穿越时空,于每天午夜,回到这最好的时代。最终勇主角发现,「黄金时代」的理论是正确的。
「黄金时代」理论是什么?
是认为别的时代比自已现在生活的时代更好,这是那些无法应对当前生活的人,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的缺陷。
女主角(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)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却认为十九世纪才是「黄金时代」,并在一次穿越之后,决定留在这里。她觉得自己的时代过于乏味。吉尔却想通了,你之所以认为某段时间是黄金时代,是因为那不是你真实的生活。
摘录电影中的一段对话:
女主角(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):但那是现实,很乏味。
男主角(吉尔):乏味?可那不是我的现实。
我来自于2010年,就像你逃避你的现实一样,都在寻找黄金时代(a gold en age)。如果你留在这里,这里就变成你的现在。不久以后,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。这就是现实,不尽如人意,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。
每个时代的人,都秉有相似的,对于「黄金时代」的遐想。正如同身处于当下,却将真正的生活,寄期望于未来的我们。
当我度过了我所认为的「过渡」的时间,进入中文系,来到我的「黄金时代」,来到我所认为的,我的生活真正开始的时刻之后,我发现,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、只多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,需要忙碌,需要面对冲突,需要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。
你因为某件事情,比如高考、考研、考试、不开心的工作,将眼下的生活定义为「过渡」。然而,任何时刻,你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,你的朋友,你对自己的态度,你的拖延和自律,你的痛苦与快乐,意外或者惊喜,冲突以及顺利,诸如此类,是没有改变的,
当「未来」成为「现在」,生活的内核并无任何不同。
4
如今我回想在哈尔滨的四年,我依然厌恶那些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和实验,但是我不再否定它,不再否定那段时光。
我在那里见识到真正的冬天,认识了有意思的或者没意思的人,写了一些文章,读了一些书,短暂地做过杂志主编,并且十分勇敢地去跨考中文系。我在那里将自己「二」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,并且之后几乎再无机会展现它。
如果那时我能够不把它当作「过渡」,不用「捱过去」「熬过去」「等这段日子结束」的态度对待它,也许我不会糊弄,不会麻木。在化学之外,我还有那么多时间,我会更认真地使用那些时间,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片段。那同样是我生命的珍贵的一部分,我不再因为对化学的厌恶,而彻底将其否定。
它不是任何阶段的「过渡」,它是我的生活本身,是我的人生本身。
总结
好,总结一下我们今天都聊了什么吧。
我们常常把眼下的生活,视为过渡。这些日子或忙碌,或痛苦,我们把它们视为从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,但绝不是我们认可的生活本身。持着这样的心情,过去人生的每一段时光,我们并不真正身处于当下,而是生活在「未来」。
我们觉得,等到了某个时间节点,理想的生活就会开始。但正是因为这种轻视,我们很少真正地、快乐地、充实地拥有人生。「黄金时代」并不存在,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、只多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,需要忙碌,需要面对冲突,需要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。当「未来」成为「现在」,生活的内核并无任何不同。
分享给大家一段话,作者署名为艾弗里德・德索萨:
很长一段时间,,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,真正的生活,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拦着,有些事得先解决,有些工作待完成,时间貌似够用,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,然后生活就会开始。
最后我终于明白,这些障碍,正是我的生活。
Preview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