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一个重要的建议,减少内心对话的时间

2024-10-04
2025-06-26

本文总阅读量 5

大家好,今天我们来聊聊一种常见的现象:经常与自己对话,内心戏很多,这到底是好还是坏?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吗?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吗?

1

先打颗栗子,之前有个读者,在看到我的建议「减少与自己对话的时间」后,给我留言:

冷冷啊,真的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,最近真的是没有动力,而且特别容易暴饮暴食,自己一个人考研,一切顺利的时候很美好,但是一旦一个地方做得不好,就是满脑子地安慰自己,各种方法论、心理学全都涌出来,结果就是又焦虑了。

这种「跟自己对话」的现象,其实蛮普遍的。

某件事没做好的时候,遇到人际关系中的小挫折的时候,自己想做某件事不敢做,或者该做媒某件事却不想去做的时候,又或者,对自己的某些特质特别不满意的时候,人总是喜欢自己跟自己对话。

在内心的小剧场中,自己责怪着自己,试图安慰自己,却无法原谅自己。本来是想着,能够通过层层的论证,摆事实,讲道理,来说服自己,从而走出思维怪圈,但结果却是,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,在脑袋里不断闪现,越是试图挣脱,越是深陷其中,反而更焦虑了。

2

之前看到武志红说:头脑的分析,容易是一种固有的疑虑重重的循环,所以如果没有新信息注入的话,思虑太多的人,就总是在原地打转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因为,思虑过多的人,总是在内心中自我博弈,试图通过「想明白」,获得解脱;试图通过平息内部的战争,来解决问题。

然而,在成长过程中,我们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思维。当我们焦虑、恐惧时,是很难以理性的、新有的、外界注入的健康鲜活的思维,来开解自己的,而更容易重复固有的偏执的思维。

回想一下,你每一次的自我对话,是不是都以失败告终?你没法于对话中,自己打败自己的思想。一般来说,两个「你」,会两败俱伤。即使有些时候,某个好的、健康的、积极的你自己,暂时胜利,也很快会恢复到以往的「丧」之中。

当你对个人意识的关注,明显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时,人应该学会,减少与自己对话的时间。

请大家注意一下我所限定的语境,我并不是说让你杜绝自我对话。毕竟,合理的、适度的、及时的自我分析和复盘,是成长的重要手段。这门课的很多内容,也都是通过帮助大家分析和了解自己,来变得更好。

但是,在很多情况下,对自我,对内心感受和情绪波动过于关注,是问题本身。而试图在这一循环中,绕来绕去,走出迷宫,并不是突围的方法。

并不是说,当你知道了更完美的方法论,更高深的感悟,你就可以想明白,就可以好起来。

有时你越是去死磕一个问题,越是会走入死胡同。之所以解决不了,是因为你的方向错了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你留下了足够的注意力,去注视、剖析和计较那些「想法」。

3

那么,如何减少与自己对话的时间呢?我的建议是:将自己的一部分注意力,转向外界。

解决日常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方法,在另一面。不是向内,而是向外。
不是针对问题本身去解决,而是跳出来,把认知资源,寄托到别的事情上面。

打颗栗子,你之所以觉得跑步很痛苦,是因为有足够的注意力,去患考痛苦。如果把这部分多余的注意力,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,比如听音乐,你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,忽略掉对跑步的排斥心理。

全身心专注于跑步本身,说服自己可以忍受这些不适感,是向内的、针对问题本身的解决方式。让身体自动运转跑步这个行为,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到听音乐或者听书上面,是向外的、转移注意力的解决方式。

再打颗栗子,经常有人跟我倾诉恋爱中的烦恼,比如表白失败,比如失恋。

一般来说,大家应对这类痛苦的方式,都是左思右想:为什么会被这样对待?ta到底有没有喜欢过我?到底是哪里出错了?试图用种种理由说服自己:没关系,我不在意。

在很多很多个瞬间,你如释重负地发现自己彻悟了,放下了;然后在更多更多的时间里,那些纠结和不甘心,又卷土重来。

你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,无法令自己信服。

这就是我刚才说的,向内的、自我对话的解决方式。

我总是建议这些人去找到能够寄托时间和精力的其他事情,而且一定要是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,甚至价值感的事情。

这不是逃避问题,也不是麻痹自己。你真正去做了就会知道,这其中,并不存在任何「自欺欺人」的成分。

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外,会让你的思维和心态都开阔起来。你再去看那些问题时,很少会被困扰。你不去注视它们,它们反而自行了结了自己。

一个生活充实,能从自己专注的事情,比如学习、工作、兴趣爱好中得到愉悦感和价值感的人,是更不容易被琐事和情绪问题击垮的。

通过跑步和恋爱这两颗栗子,大家对向内和向外的涵义,对如何减少自我对话,应该都了然了。

4

当你专注于一个点的时候,你就是超近距离观察湖面。你看微小的波澜,也像是惊涛骇浪。你不要离那么近去看,你要看看人群、看看世界,这时候你站得远了一些,会发现湖面是很平静的。

注意力的焦点,在每时每刻,可以说只能有一个。当你足够关注外界的时候,自然会减少对自我的关注。

这种对外界的关注,应该养成一种习惯。

跟人讲话的时候,试着专注于对方的表情,对方谈论的内容,试图把握其中的重点;吃饭的时候,学着只去关注饭菜好不好吃.......走在路上的时候,关注路上的行人,他们穿的衣服,走路的姿势;路旁的栏杆、车辆的牌号,还有墙上的横幅、标语......

如此种种。

从每一个细节处,去关注你此刻所身处的外界的信息,自然会更少地去关注自己。 让自己在整体上,能够养成一部分注意力向外探索的习惯。当你打开自己,当你让外界的信息涌进来,你内心的焦躁,就会平息很多。

总结

好,总结一下我们今天都聊了什么吧。

在遇到问题时,很多人喜欢跟自己对话,在内心中自我博弈,试图通过「想明白」,获得解脱;通过平息内部的战争,来解决问题。但常常因此陷得更深了。

在很多情况下,对自我,对内心感受和情绪波动过于关注,是问题本身。人应该学会,减少与自己对话的时间,将一部分注意力,转向外界。

解决日常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方法,在另一面。不是向内,而是向外。不是针对问题本身去解决,而是跳出来,把认知资源,寄托到别的事情上面。

当你打开自己,当你让外界的信息涌进来,你的思维会变得开阔,内心的焦躁会平息很多。你再去看那些问题时,很少会被困扰。不去注视它们,它们反而自行了结了自己。

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,我们下节课再见。


Comments
  • Latest
  • Oldest
  • Hottest
No comment yet.
Powered by Waline v2.15.8

不远遐路,幸见光临。 ——曹植《七启》
访客 73 人 本站总浏览量 2736